金融連環爆 理專不會告訴你的風險 2008年10月01日 天下雜誌
文╱張翔一 攝影╱劉國泰
雷曼兄弟破產,股票、連動債一夕暴跌或形同廢紙,重創台灣投資人信心。還會出現下一波災難嗎?投資人該如何從中記取教訓?
理專居然告訴我,現在要見他,可能要排隊,」陳小姐忿忿地說。在理專頻頻保證連動債風險低、獲利高的慫恿下,兩年前她投資十萬元購買有條件保本的雷曼兄弟連動債,再八天就到期。隨著雷曼兄弟宣告破產,這十萬元恐怕將一夕蒸發,跟全台灣五萬一千名個別投資人一樣,只能登記債權,被動等待希望渺茫的賠償。
「我以後再也不會相信這些理專和銀行,寧可用最單純的方法,自己理財!」陳小姐擁有常春藤名校經濟碩士學位,研究台灣金融產業超過十年,臉上的表情既憤怒又失望。
鏡頭轉到信義計畫區AIG旗下的南山人壽總部,雪白色的氣派大廳擠滿了數百名保戶,臉上寫滿惶恐。
「我全部的積蓄都在這,想以後留給小孩,」黃先生緊張地說,「要是保險公司倒了,到底該怎麼辦?」五十二歲的黃先生是水泥工,對國際金融一竅不通,只知道定存和買保險最穩當,沒想到次貸風暴這個陌生的名詞,使得保險公司也可能不保險,「難道以後要把錢藏在床底下才能安心?」
投資人信心,一夕崩盤
一年半之內,次貸風暴引發的第三波金融海嘯無情襲來。繼貝爾斯登、二房之後,這次輪到一百五十八年歷史的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全美最大券商美林銀行、以及全球前三大保險集團AIG。全球版圖與獲利驚人的金融巨擘紛紛中箭落馬,全球無數的投資人不僅手中連動債或股票一夕暴跌或形同廢紙,更對金融體系信心瓦解。
根據金管會統計,國內金融業投資雷曼發行的債券、股票等金融商品,保險總額共八百億元新台幣,四百億是金融機構,另外四百億則透過銀行理專、保險業務員,銷售給一般投資人。
但八百億的直接損失和證券市場連續一周蒸發的七億元市值,傷害恐怕都比不上民眾對金融業快速流失的信心。尤其金管會目前僅透過業界公會協助登記求償,強調「投資人可能無法全額獲得賠償」。
從美國聯準會,到台灣的金融業者和主管機關,在滅火之餘,要如何挽救投資人的信任崩盤,恐怕是更為重要而嚴肅的課題。
金錢遊戲,玩火自焚
找到根本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次貸問題背後更根本的源頭在於,以華爾街投資銀行為首的全球金融業,「在乎自己的獲利,更勝於客戶的風險。」參與和觀察華爾街金融圈長達三十年,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日燦語重心長地說。
「投資銀行的原罪,就是賺到的錢,當年就可以分紅,只有極端少數會在乎兩三年之後的風險,」黃日燦指出,華爾街「自認聰明」的金童想的都是如何創造更高的短期獲利,換來當年豐厚的獎金分紅,設計了層層包裹的金融商品,透過綿密的管道銷往全球,轉手一次就賺一次,而風險就轉到別人手上一次。「大家都想,只要自己不是最後一隻老鼠就好,」黃日燦說。
台灣財富管理面臨危機
台灣處在國際金錢遊戲的銷售最末端,一知半解,卻積極地參與,想沾上最後一點獲利。
以連動債為例,儘管先進市場未立法禁止銀行銷售給一般客戶,台灣和香港卻是全球唯二兩個市場,金融機構大力把如此複雜的商品賣給個人散戶。
「如果這個商品能帶來金融機構的手續費收益,又真的適合一般大眾,」曾任外資銀行主管、金融資歷豐富的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周杏娟提出質疑,「為什麼其他國家都沒有業者要銷售給小額投資人呢?」
原因就出在法規環境和業者自身的風險管理。
一位歐系銀行法規遵循部主管指出,歐美法院判例保護消費者,銀行銷售太複雜的商品給客戶,即使客戶已簽下合約,只要銀行無法證明當時確實讓客戶完全明白風險,事後有爭議仍要負責賠償損失。「台灣消費者簽名後,就要承擔所有風險,真的只能自求多福,」他說。
另一方面,國際連動債等金融商品大流行的時候,正是台灣財富管理剛起步、競爭激烈的時候,客戶門檻一再下修,國外銷售給一百萬美元以上、風險承受度高客戶的商品,被台灣金融機構賣給存款一百萬台幣的「散戶」,衝出了業績,但卻衍生更大的問題。
「大多數的台灣業者,不太在意商品本身複雜的內容和邏輯,只想知道該怎麼包裝、怎麼賣給客戶,」外商投資銀行台灣區連動債法人業務經理Vincent說出他的經驗,他花力氣解釋產品連結的選擇權漲跌幅時,經常被打斷。
而投資銀行和國內金控對於連動債等商品銷售的利潤分配,客戶更是永遠不曉得,手上的獲利,除了手續費外,還被中間商扣了多少。
「我們委託台灣金融業銷售的連動債,已經含有利潤回扣,」Vincent坦白地說,「他們銷售給投資人時,卻還要現拿一.五%到三%的手續費,比香港高很多。客戶的獲利還能有多少?但這畢竟不關我的事,對嗎?」Vincent攤開雙手說,露出了標準的華爾街價值。
政府應監管複雜金融商品
金錢遊戲的傷害畢竟已經造成,國泰金控策略長李長庚認為,國內金融業者未來將更專注於建構長期的競爭優勢,不追求短期快速的績效。
政府機關的監管和危機處理,更是關鍵。自由派的老大哥美國,已率先開始修正自由市場方針,插手干預。首先是從証券交易管理委員會(SEC)手中,接下不斷爆發危機的投資銀行監管權,比照商業銀行的標準,不再讓投資銀行享有高融資槓桿的特權,金融商品需經過審核才能銷售。
第二步,過去允許金融業跨業經營,業者順勢一窩蜂透過銀行、證券、保險等不同管道銷售連動債等熱門商品,造成市場失衡、風險飆高。聯準會正研擬草案,限縮金融業兼營業務的條件。日本、歐洲各國也正在密集討論,恢復金融異業間的防火牆機制。
台灣目前除了央行出手降低存款準備率,暫時舒緩金融業的流動性風險外,仍看不到進一步的因應策略,至今仍不見金管會明確宣布禁止業者銷售連動債商品給一般客戶。連動債在台灣已近十年,過去以法人客戶為主,近兩年金融業衝刺財富管理,才開始透過銀行、保險銷售給大眾。
在管理權限上,連動債卻剛好處於証期局、銀行局、保險局的三不管地帶,只剩下財富管理自律規範形式上的規定。於是,這麼複雜的商品,不論商品內容、發行公司、還是審核的過程及審核標準,都遠不及一般共同基金。
周幸娟呼籲,金融商品日趨複雜,政府必須積極介入,應該加速整合金管會各局合作,從實際的金融產品著手,對金融機構發行的另類投資商品逐一審核。
低流動性商品風險高
投資人更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理財規劃。
「不懂的商品絕對不要碰,」投信投顧公會秘書長蕭碧燕一再提醒。
周幸娟提供兩個簡單的風險程度區分法則。以投資上市企業而言,傳統公司債券的風險低於股票,也是企業倒閉或遭接管時優先賠付的對象,債券信用評級是重要參考依據。另一個重點是商品的流動性,低流動性的商品,風險較高;有公開交易市場、能隨時停利或停損,在波動時刻倍顯重要。
雷曼兄弟之後,摩根士丹利、瑞士銀行也相繼面臨財務困境,沒有人知道會不會有第四、第五波災難。每一個投資人,都必須從錯誤中記取教訓。
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 |
金融連環爆 理專不會告訴你的風險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