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 傅沁怡】
低利率、高通膨的環境,讓收益率高於存款、債券等固定收益商品的連動債,成為這幾年國人常用的投資工具。有趣的是,在國外,投資人通常先投資一般債券,之後才會投資連動債;在台灣,由於連動債具高票面利息的誘因,大部分投資人直接跳過一般債券投資,直接投資連動債。要解讀連動債,第一步是要認識債券。
一般投資人對於股票投資比較熟悉,對債券投資則較陌生。主要原因是一般債券交易金額較大,參與者多是機構法人而非小額投資人,小額投資人通常僅能經由債券型基金,投資台灣債券、新興市場債券,或是高收益債券(即俗稱的垃圾債券)。
其實投資債券的邏輯很簡單,假設張三缺錢,跟李四借了新台幣100萬元,雙方講好借錢的期限是五年,每年利息10%,一年付息一次,到期再一次償還本金。張三根據這個條件,寫了一張借據給李四,這張借據其實就是一張債券。 但應用在投資面,上述借據(債券)每年10%高利的美麗外表下,其實隱藏了很多風險。
第一個部分是信用風險。債券的發行機構,好比是上述借錢的張三,但市場上的發行機構可能是政府、一般企業或金融機構,也就是交易中的借款人。舉例來說,當投資人購買國泰金控發行的債券,投資人所承擔的就是國泰金的信用風險,也就是債券到期時,國泰金是不是還得出錢的風險。
就像張三和台塑董事長王永慶的財力、信用不同,借錢給兩人的風險也會不同,因此借錢的利息會因而產生差異。一般來說,政府公債被認為是最不可能倒帳的債券,如果目前5年期公債利率是2.25%,而張三借錢的利息是10%,中間7.25個百分點的利率差距,就叫做風險貼水(risk premium),借款風險愈高,風險貼水也會愈高。
第二部分則是流動性風險。債券發行量會影響債券的流動性,舉例來說,如果一筆債券的發行量為3億美元,且每個投資人投資金額為1,000萬美元,那麼一共就有300個投資人交易此債券。由於債券買賣不像股票有集中市場交易,投資人愈多,代表有比較多人買賣此債券,並非由少數人控制價格,交易價格會因而較合理。
債券承銷商通常要扮演造市者(market maker)來提供雙向(買價與賣價)報價。以流動性最佳的美國政府公債為例,買賣價差約為0.015至0.03個百分點,但一般公司債或連動債的買賣價差可能達0.5個百分點,甚至2個百分點以上。
最後是價格風險。債券投資者如果預期自己會在債券到期之前,便賣出債券變現,必須承受價格風險。其中投資等級債券(信用評等BBB-以上的債券)因為風險貼水波動較小,價格風險相對較低;高收益債券或新興市場債券因風險貼水波動較大,價格風險也相對較高。但是,承擔較高價格風險的同時,投資人也可以享受較高的收益。(系列一)
【2008/05/02 經濟日報】
2008年5月3日 星期六
透視連動債》摸熟債券 避開投資風險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
尊重別人的發言權,就是珍惜自己發言權的具體表現。情緒言語、人身攻擊都不是發言的禮儀表現,版主有權酌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