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6日 星期五

不懂的商品 別再碰了

新聞分析》不懂的商品 別再碰了 【經濟日報╱記者 呂郁青】 2008.06.04 05:36 pm
瑞士最大的銀行瑞士銀行(UBS)從去年夏季以來,已認列374億美元資產減值,居歐洲銀行之冠,董事長歐斯培爾(Marcel Ospel)4月因而黯然下台;台灣的永豐金控執行長盧正昕,也將在6月6日提前退休。兩位金融界人士去職,幕後殺手就是不斷推疊、層層包裝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專業的陷阱」,國內一家因美國次貸風暴而提列近百億元呆帳的金融機構的主管說,銀行賣不懂的產品給消費者,自己也買不懂的商品。

次貸風暴延燒迄今,大型金融公司宣布的損失與資產減值總計超過3,190億美元,受創最深的花旗銀行虧損410億美元,瑞銀則緊追在後。

歐美金融市場因為次級房貸風暴重感冒,全球包括亞洲市場也跟著打噴嚏,這一切都是衍生性商品惹的禍。

次級房貸經過華爾街金融機構組合包裝後,以票據或是證券的型式,成為各式各樣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並用高利息的糖衣吸引銀行、壽險公司與對沖基金購買。

全球投資人趨之若鶩的購買次貸包裝的衍生性商品,讓各地金融機構「連成一家人」,於是美國失火,其他國家也跟著遭殃,金融市場自由流通的結果,便是一人著涼、全家感冒。

有銀行事後表示,董事會根本對相關投資不知情。更有銀行在發生虧損後,才驚覺自己購買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經過層層包裝、連結,竟然與美國次貸有關。

投資風險有很多種,其中最危險的就是不了解商品。針對最近國內的連動債客訴糾紛,銀行常強調投資人應學會「不要買自己不懂的商品」,但就次貸風暴來看,銀行與壽險公司自己也最好謹記別買不懂的商品,日後才能避免類似損失,對股東和投資大眾交待。

相關文章 :

0 意見:

張貼留言

尊重別人的發言權,就是珍惜自己發言權的具體表現。情緒言語、人身攻擊都不是發言的禮儀表現,版主有權酌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