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到銀行辦理匯款事宜,臨櫃人員處理完作業後,帶著微笑向我推薦投資建議。物價通膨的惡訊早已充斥小百姓不安的心,若有機會多賺點錢,應該要瞭解一下。拿來DM一看,是連動債的商品。「哇,最近新聞炒的這麼大,銀行怎麼還是敢推銷連動債?」,順口酸了這位臨櫃小姐一下,該行最近因為連動債的負面消息已成了網路大眾口誅筆閥的惡棍。「因為許多客戶沒有仔細看清楚產品條件所造成的糾紛,真的不能完全歸責給我們啦…,」一聽之下,就非常清楚該銀行現在處理類似的狀況絕對是有應對的教育訓練,再加上我本身不是該行的重度往來客戶,勿需浪費唇舌讓她誤以為我是目標客戶,也趕緊丟下「帶回參考,謝謝再見」,躲過一次可能的投資風險。
嚇嚇有名的石來運轉連動債案例太過慘烈、悲壯,加上今周刊的報導內容憾動不少投資大眾。而媒體報載該投資案例的關係人眾多,買賣雙方各執一詞,各有苦難之處。以上的情形都讓我不禁好奇該支連動債倒底是那兒出問題,鬧出了這麼嚴重的金融糾紛。但是沸沸揚揚的諸多糾紛報導都著眼於此連動債的(不)保本條件設計以及下檔觸發條件令苦嚐連動債重大虧損的投資人哭訴無門,佔不到便宜,只能心有不甘的痛陳「信任」投資過程始末。那些銷售的關鍵文件-產品DM與產品說明書(Term Sheet)的內容又是如何?怎麼不見買賣雙方對此的說明?所以我花了點時間找人要到部份原始資料,欲一窺此連動債的原貌。其在DM上所揭露的產品資訊如下:
若是投資人平常有注意能源行情,有心想要搭上石油短缺的能源危機所造成的油價上漲之利益,在理專人員的說明而乍看之下,這份DM的確是容易引導投資人進入獲利可期的自我催眠空間:
1、它宣告讓投資人「安全地」讓您參與能源發燒契機。
2、投資的收益都需要時間蘊釀,投資大師羅傑斯都看好能源、原物料有10年的大行情,3年的能源價揚前景是值得等待。
3、頭半年8%的固定配息,換算成年利率的確是遠優於定存。
4、四種能源指數的趨勢向上,關連性高,就算以最差的指數來計算獲利,也該有不錯獲利率吧。
5、到期贖回的計算公式,都是100%,112%,真的都沒有低於100%的數字出現。
6、4張模擬情境圖的收益都沒有低於100%。
閒置資金足以到達最低投資門檻的人,會不心動嗎?DM內容有幾行敬告文字,: 情境分析僅供參考,不代表真實配息狀況…,…產品條件以說明書為主,投資應詳細閱讀中、英文版產品說明書…,雖然它相對的不明顯,若是又被刻意的忽略掉,投資人是不容易重視這些敬告的影響。
但是,風暴的成因都在契約主要內容的產品說明書(TERM SHEET)當中。
哇…!第1頁開始映入眼簾的就是讓投資人無從翻供的劣勢條款:【本人(委託人兼受益人)已充分瞭解下列產品特性與條件】。而且,這份長達9頁的說明附件,還只是摘錄翻譯讓投資人畫押,如有疑問將以英文說明書為主。所以,看完了這9頁的中文說明,還可能有9頁的英文說明書要看…。心中的疑問直衝腦門:這是投資說明書還是多益測驗範本?看來投資國際化的必要條件除了要具備投資經驗與知識,英文的能力也得要一流。
第4項的「到期最低還本比率」條件,已經開始了文字迴圈設計。「若不發生第20項情境二之2之事件,本債券將由發行機構依產品約定條件返還委託人 100%新台幣原始信託金額。…」也就是說投資人要保佑情境二之2的狀況別發生,否則100%拿不回本金。另外,它也鄭重警告:「本債券為不保本型債券,委託人到期時有可能100%損失原始信託金額」,直接指出這是一支會讓投資人血本無歸的連動債,不只是不保本而已。這是非常大的風險預告,因為多數人會對連動債特別青睬不外乎就是保本機制與利息配放,為了20%的利息冒著失去100%本金的風險,似乎不符合比例原則,這是賭注下壓的行為不是穩健投資的原則。「中國信託(受託人)依委託人之指示受託投資本債券,除盡善良管理人之義務外,並不保證最低本金及最低受益率,亦不對發行機構的承諾與保證負責。」可見誘引投資人掏錢買此連動債的作手,已經將投資風險完全的移轉給投資人了。
第8項條件的的四檔連結標的,雖然都是系出名門-高盛投資銀行的能源類指數-石油指數、汽油指數、熱燃油指數、天然氣指數,也給了彭博社的查詢代碼。但是一般投資人根本無法在彭博社的網站查詢到高盛這四支指數的漲跌狀況,若是賣方不主動提供對帳資料或是指數動態,遇到認真關心投資績效現況的投資人要查詢指數的動態時,只能被阻擋在不透明的報價機制之外。
第2頁中的第15、16、17、18項條件,單獨檢視並無特別之處,尤其是第18項條件的「觸發事件」。但是放入到第3頁的第20項的「到期返還金額」條件中,就成了左右投資人盈虧結果的關鍵因子。
情境一:
如果鎖定配息事件發生(第17項條件成立,也就是在某一天要四檔指數的各自累積漲幅超過112%),無論觸發事件是否發生(忽略第18項條件),到期將依下列計算公式返還金額:(注意,是持有到期才算!):
[台幣名目本金/TWD(36)] * [1 + 最大值(12%,表現最差指數的報酬)]
要這四種能源指數的漲幅都能超過112%,不是不可能,但是機率有多高?還是得要回頭瞭解指數的內容才能有進一步的判斷吧。萬一真的有一個不成氣候的指數原地不動或僅是小碎步,那三年下來,也只能苦笑的收下12%的利息,向其他漲升的指數說幸會…。
情境二:
如果鎖定配息事件沒有發生(第17項條件沒有成立,樂觀的情境沒有發生…),到期日的報酬將基於如下的或有事件:
1)如果觸發事件沒有發生(也就是那四支指數都不是終極衰神的化身,未發生大幅下挫的慘事)將依下列公式計算應返還金額:
[台幣名目本金/TWD(36)] * [1 + 最大值(0%,表現最差指數的報酬)],三年下來沒有收獲就是讓投資人拿回本金。
2)如果觸發事件發生(那四支指數其中有瘟神,失常的大幅下挫)將依下列公式計算應返還金額:
[台幣名目本金/TWD(36)] * [1 + 表現最差指數的報酬)](補充說明:表現最差指數的報酬最低沒有下限,哇,賠到一文不剩!!!
投資人為什麼要投資指數?因為一般投資大眾真的少有能夠展現如巴菲特大師的選股能力與毅力,讓投資績效長時間的打敗大盤指數,往往是在追高殺低的過程中沈淪,贏家是少數。所以只要我投資的指數能黏著大盤走勢的起伏,長期而言,我就已經打敗了一缸子盲從而不理性的投資散戶們。
石來運轉連動債的連結標的是四類指數,若是同樣以2005年10月14日的時點,將1000元平均的投資在四類指數上,到2008年06月5日為止,高盛汽油指數漲了35%,高盛石油指數漲了44%,高盛熱燃油指數漲了25%,而高盛天然氣指數卻下跌了78%。若是不計算手續費等成本,我的資金應該會是250(1+35%)+250(1+44%)+250(1+25%)+250(1-78%)=1065, 投資報酬率因為受累於天然氣的負成長,總共僅有6.5%的獲利率。但是至少還是正報酬。結果透過連動債的包裝與投計之後,投資人不但沒有享受到指數投資的分散風險優勢還只能被迫接受若是其中一檔標的績效失常,就將所有其他標的績效成長全部沒收不予計算。好處算最少的,壞處留最大的,怎麼看都不應該接受此類投資產品。
第21項條件:到期可能返還最低金額:0%。再一次的確認,會有血本無歸的可能。
看到此處,我已經無心再探索此份說明書的其他條款了。因為從合約精神與合約的約束力來說,同意並簽署此份產品說明書的人若不是資金多到無視於此連動債的投資風險,就是帶著非常樂觀的預期看待當時能源市場的趨勢而將投資常談的風險視而不見。
但是事實上,是嗎? 銷售通路將此類複雜難懂的投資商品不分辨客戶屬性的舖天蓋地的推售,踩在客戶的信任感上做起賭博抽頭的生意,銷售人員對於近乎天書的產品內容與公式條件一知半解…。果真,「投資行為若成了賭博行業的副產品,一切都會變了樣…」。
2008年5月29日 星期四
[+/-] |
石來運轉連動債的DM 與Term Sheet(產品說明書)...還剩21% |
2008年5月28日 星期三
[+/-] |
連動債集體訴訟 還得等 |
連動債集體訴訟 還得等
【經濟日報╱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 2008.05.28
結構型金融商品短期內恐怕難適用投保中心集體訟訴規定。金管會內部討論後初步認為,因法律適用上的認定尚有爭議,長期仍須修改投資人保護法方式,讓結構型金融商品適用集體訴訟,短期只能儘量協助維護投資人權益。
連動債投資糾紛頻傳,民意代表跟主管機關不斷接獲民眾申訴案件。為替投資人爭取權益,金管會也積極研議是否能引用「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規定,讓這類結構型金融商品投資人,能適用投保法中的集團訴訟規定。
經過多次會議研商後,金管會內部初步決定,長期仍將朝修法方式,將結構型金融商品適用集體訴訟規定,在法修改前,證期局及銀行局也會儘量協助投資人維護權益。
有關官員昨(27)日表示,長期要走修法方式,主要是因為相關法律適用上尚有爭議。由於有些結構型商品的設計相當複雜,是否認定為有價證券,適用投保法中的集團訴訟,各方仍有不同見解。
有人主張,連動債最簡單的就是類似可轉債型態,可轉債就是有價證券的一種,除此,連動債有的是會再連結一個選擇權,如幾個月後,當股票價格達到某種價位時,投資人是否放棄選擇權等,選擇權就是期貨商品的一種。
有價證券跟期貨商品都是投資人保護法適用的範圍,因此要讓結構型金融商品適用投保中心的集團訴訟規定,並非完全沒有空間。
但也有人認為,結構型金融商品屬於財富管理業務,通常是經由銀行信託部門銷售,屬於信託業務的一種,不是投資人保護法規定的有價證券或期貨商品,因此若要適用投保中心的集團訴訟,初步看來有困難。
而且將來訴訟對象是銷售的銀行還是國外發行機構,可能也是另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官員表示,近來因連動債投資紛爭頻傳,外界才會希望投資人有救濟的途徑,當有投資糾紛時,如果投資人個別去告,可能會很麻煩,如果投保中心可以出面協助集體訴訟,對投資人權益會更有保障。
目前來看,必須等修法後,結構型金融商品才能適用集體訴訟規定,但金管會主委胡勝正也已指示證期局及銀行局,應儘量協助維護投資人權益。
【2008/05/28 經濟日報】@
2008年5月23日 星期五
[+/-] |
利率型連動債 |
利率連動債是連結利率指數的商品,顧名思義其報酬獲利隨利率高低而定,可視為債券與利率選擇權或利率交換組合而成的新金融商品,此商品的設計為將本金的利息投資於利率選擇權,到期時投資人不僅可拿到零息債券本金,尚受利率選擇權部位的損益所影響。最常見的商品為連結倫敦銀行間拆款利率(LIBOR, 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s)。當LIBOR利率變動在設定範圍內時,則依約定條件按日計息;若變動超過設定之範圍,將不計息,故投資人之獲利將隨利率變動而定。
而國內發行的連動債商品中,也有許多的連結標的是一般國內常見的商業本票利率(CP rate),或是因應衍生性金融商品所產生的CMS(constant maturity swap)等,但是就目前市場上計息的方式來說,大致上可分為下列幾種方式:
(一)Reverse floaters(反向浮動利率):計息方式為Max(X%-reference rate,0),這種因應低利率時代所產生的計息方式,幾乎是近來許多利率結構型商品的主軸,當標的利率越低時,投資人所能獲得的利息越高。另外這樣的計息方式往往在設計上會加入一個槓桿倍數因子(leverage factor),變成Max(X%-α×reference rate, 0),當α<1時,也常被稱做是低槓桿倍數因子(deleverage>
(二)Step up(逐步調升利率):計息方式為第一次付息X%,第二次付息則變為X%+Y%,第三次付息為X%+2×Y%,依此類推直到契約到期。由於這樣計息很明顯對發行者不利,因此許多利率連結結構型商品都會增加一個贖回條款(callable),增加了這樣一個條款,發行者將可避免產生過大的損失。
(三)Range accrual(特定區間利率):計息方式為當一個期間內的標的利率落在某一約定的區間內才予計息,例如:假設標的利率為3 month Libor rate,計息期間為三個月,若3 month Libor rate在三個月中落在0%~5%中的天數有X天,其計息方式為付息當日的3 month Libor rate × (X/90)×90/360×principal,因此這樣的商品在殖利率曲線(yield curve)較為平緩的期間將可獲得較高的報酬。
(四)Snowball(雪球滾動利率):計息方式為第一年為一固定利率C1%,第二年之後為Max(Ci=Ci-1+spread-reference rate,0)。在實務上spread可能會隨著契約期間的增加而跟著增加來吸引投資者。
(五)Target redemption(目標收益利率):對市場上大多數的這類型商品,往往計息條件是Reverse floater,但這類型商品最大的特色在於它有一個最高累積利息上限(target maximum coupon),一旦達到累積利息上限,契約則提前到期。
在美國地區,大部分的利率連動債券發行人皆屬於一些政府支持的機構,例如聯邦房貸銀行系統(Federal Home Loan Bank System—聯邦房貸銀行系統亦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結構型債券發行機構);利率連動債券的到期期限普遍大於一年,而且定期支付利息,通常期票面利率隨著參考利率而調整。
而在台灣市場上常見的利率型連動債,發行單位透過財務工程技術,設計這些商品在交易時經常會標榜第一次付息時,支付一個相對較高的固定利率來吸引投資者,但是長期持有的預期報酬卻不見得合理。但是短視的投資人卻往往被誘引進而掏錢投資。
利率型連動債種類之多,可參考以下列表:
(資料來源:張文毅,2003)
在你決定要投資連動債之前,先搞懂它,好嗎?
2008年5月22日 星期四
[+/-] |
被忽視的投資風險 |
若將連動債DM上常見的風險名詞攤開,許多投資人可能不曾深究過這些風險可能造成的投資傷害為何。以下列舉幾項常見的風險:
一、信用風險
由於結構型商品交易為證券商與投資人雙方所為之契約型態交易,投資人承擔交易證券商之信用風險,為提升證券商履約能力並降低投資人所需面對的信用風險,櫃買中心強制證券商應將其向交易相對人所收取之交易價金中一定比率須買入固定收益商品並存入保管機構,其精神為針對證券商從事結構型商品交易時,增提一定比例的擔保品機制,可達到信用強化的效果,也提升了投資人的交易安全度。
ELN 需存入的交易價金為所收取之全數交易價金;PGN 則須達交易契約到期時所應交付保本本金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保管機構在整個交易制度中扮演善良管理人的角色,每日監控證券商委託保管的資產品質及資產維持比率,搭配證券商與投資人間整體現金流量的安排,使得資金透過保管機構的機制將證券商與交易相對人的權益獲得一定程度的保障。
目前國內的結構型商品在其產品說明書中會敘明其發行人信用評等,在國內銀行推出的連動是債券商品中,其債券部位的信用評等亦多為S&P’s A 級以上(或Moody’s 相對該等級)的信用評等,發生信用風險的機率相對較低。然而,有些商品的連結標的沒有相對應的信用評等資訊可取得,例如有部分的連動債以海外的避險基金為連結標的,則因避險基金的資訊揭露透明度相對較低,一旦發生問題,則相對較無保障。
二、匯率風險
當結構型商品以外幣計價時,投資人尚須面對匯率風險。目前,銀行所發行的連動債以外幣計價(例如美元、歐元)為主,當結構型商品交割後,其價格將受到外幣走勢影響,一般沒有外幣需求的投資人在投資期限到期兌換回台幣時,若不幸遇到台幣相對走勢較弱時,則可能遭到匯兌損失,承受匯率風險,又通常連動債產品期間可能長達數年,其匯率走勢預測更是艱難,不確定性很高,因此,面臨的匯率風險亦高,投資人必須留意可能賺了利差卻賠了匯差的情況。
三、流動性風險
本國結構型商品為店頭市場的型態,並非在集中交易市場掛牌交易,因此,中途贖回時,投資人提前解約須支付手續費,亦有可能不保障本金,此外,有些連動債尚有贖回門檻的限制。
在流動性風險方面,國內券商所發行的結構型商品,契約期間集中於3 個月~1 年,1 年以上為少數,在銀行通路販售的結構型商品期間較長,多集中於2 年~7 年,1 年以下為少數。
部分的結構型商品會規定提前贖回的週期,此週期可能為每個月、每季或每年開放一天讓投資人贖回,且通常提前贖回所能取回的金額,都會有一定的折價,因此,投資人購買結構型商品應注意自身的資金需求規劃,避免屆時急需資金,而無法贖回結構型商品,或贖回金額不如預期。
四、市場風險
結構型商品最大的市場風險來自於選擇權端,保本型商品投資人所買入的選擇權到期價值可能為零,使得投資人投資於保本型商品的最終收益,比不上直接將所有資金投資於固定收益商品或定存;而股權連結型商品投資人是藉由賣出選擇權來拉高股權連結型商品名目利率,但當賣出的選擇權到期處於價內時,投資的本利和將遭到侵蝕,最大的可能損失是所有投資本金。
五、法律風險
由於許多結構型商品的設計相當複雜,再加上契約中常有許多額外的條款規定雙方的權利義務,一般投資人,對於這些條款應該詳加閱讀,以維護自身權益,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風險。
六、發行機構提前贖回商品的風險
有些投資結構型商品尚須面臨發行機構提前贖回的風險,過去結構型商品常見的糾紛為投資期限尚未屆滿,發行機構就強制買回,投資人必須終止投資,取回投資金額,但此金額少於當初投資預期的獲利,而且,投資人接下來將面臨再投資的風險。
前述狀況是發生在當初商品發行時,發行機構先設定其本身的獲利區間,並進行必要的避險動作,若發行機構的避險部位不足以支付其所承諾的收益時,為避免虧損,發行機構會要求提前贖回,因此,投資人購買結構型商品時,需注意是否有「發行機構無強制買回保障」,若無此項保障,一旦發行機構強制買回時,投資人就需面臨前述的風險。此外,有時發行機構提前贖回商品有期間的限制,例如三個月、半年或一年內,不會發生,但過了此期間後,則可能發生提前贖回。
七、發行機構強制轉換投資標的之風險
過去曾發生當結構型商品到期時,因當初產品說明書上已載明發行機構有權轉換給付標的,因此,投資人拿到的到期金額不是原先被轉換前預期的金額,而是轉換標的後相對較低的金額,例如,遭發行機構轉呈跌價的股票,或雙元存款中,當商品與市場走勢相反時,投資人本金被轉為另一個弱勢貨幣。
八、利率風險
由於結構型商品一部份為固定收益商品所組成,例如債券,則債券價格往往會受到利率變動的影響,當利率上升時,債券之市場價格下降,發行機構可能產生資本損失,但利率下降時,債券之市場價格將上漲,發行機構因而有可能行使提前到期的權利。
2008年5月21日 星期三
[+/-] |
保本型連動債與不保本型連動債 |
連動債均是以契約簽訂方式完成交易,契約內容將約定交易價金、契約本金、連結標的資產成分、利率、付息期間、期末報酬計算方式、違約賠償等各項發行單位與交易相對人間的權利義務事項,而保本型商品契約除上述約定條款外還會加以約定保本率與參與率。
只要你是銀行、券商的目標客戶就一定被推銷過連動債,但是你的理專或是服務人員可能不曾仔細的告訴你,此類投資商品的結構與優劣。我們就從最常見的「保本型連動債」與「不保本型連動債」兩大類族群著手了解。
上次曾提到,連動債可視為固定收益債券(以零息債券為主)與洐生性商品(以選擇權為主)的組合,若再依其內含選擇權的性質,可區分為買進隱含選擇權的保本型商品(Principal-Guaranteed-Notes,簡稱PGN)與賣出隱含選擇權的不保本型商品,此類產品又以連結高收益個股的類型居多。因為其投資風險較大,獲利也大,適合積極型投資人。通常可連結國內外單一個股,或者三到五檔股票,主要為非保本,票面天期較短,可以提供誘人的「預期配息」,但是不保證拿得到,這也就是常被稱之為股權連結商品(Equity-Link-Notes, 簡稱ELN)。
保本型商品是指投資人在到期時,至少可獲得事先約定某一比例的投資本金,而實際總報酬則是隨著連結標的資產價格成長幅度而定。發行單位為了確保連動債到期時能夠如數償還本金,多數會是以零息債券做為保證本金返還的標的,再將剩餘的本金拿去買入選擇權。而發行單位則依據對選擇權的標的資產價格走勢的預期,將選擇權的型態設計為買權或賣權組合。保本型連動債在期末結算損益時,投資人最多僅損失選擇權的權利金部分,而投資於零息債券的本金仍能獲得一定程度的保障。
一般保本型連動債到期時,投資者在本金之外的收益多寡,除了連結標的資產的選擇權價格漲跌之外,另一因素則為連動債產品說明書中的計算公式結構了。大部份保本型連動債的收益公式,樣子可能如下所述:
期末報酬=保本型商品之面額本金×[保本率+參與率×Max(選擇權報酬率, 0)]
保本率:到期時可獲得的本金保障比率。
參與率:可參與投資標的物資產報酬分配的比率。例如參與率為80%,當投資連結商品獲利10%時,此保本型商品的投資人即可享有額外8% (80%×10%=8%)的投資收益;一般而言,若參與率愈高,則需投入較多本金購買選擇權,故保本率愈低。
而保本型商品又可以依據發行單位對於標的資產的行情看法與獲利機會的判斷,包裝以下二類連動債:
(一)看漲型保本型商品
投資人持有固定收益證券和買進標的資產的買權。期末結算損益時,若到期標資產的價格高於履約價,投資人即可賺得買權一部份履約價值(參與率乘上買權履約價值),和取回保本金額;
若到期標的資產價格低於履約價,投資人損失了權利金,但可拿回保本金額。
如上圖所示:若到期標的資產股價高於履約價,投資人就可以分享標的資產股價上漲的利得;若到期標的資產股價低於履約價,投資人損失買權的權利金,但可拿回保本金額。
(二)看空型保本型商品
投資人持有固定收益證券和買進標的資產的賣權。期末結算損益時,若到期標的資產價格低於履約價,投資人即可賺得賣權一部份履約價值(參與率乘上賣權履約價值),和取回保本金額;但若到期標的資產價格高於履約價,投資人損失了權利金,但可拿回保本金額。
如上圖所示,若到期標的資產股價低於履約價,投資人就可以分享標的資產股價下跌的利得;若到期標的資產股價高於履約價,投資人損失賣權的權利金,但可拿回保本金額。
而保全本金的連動債在風險追求者的眼中是不夠刺激的,為了追求較高的報酬收益,便將保本型連動債的控制風險架構改變成反保本之設計,將標的資產的選擇權先行出售,提高了債券的收益,投資人便可享有固定收益商品的利息與選擇權的權利金收入,而該商品收益會較一般的定存及債券為高。
但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投資人相對的是必需承擔連結標的資產之價格變動風險,所以發行單位將此類高收益債券(High Yield Note)歸類在不保本連動債中不是沒有原因的。
(一) 看多型的股權連結商品(Bull Note):
投資人持有固定收益證券和賣出標的資產的賣權(put)。持有到期而結算損益時,若標的資產價格高於履約價,投資人即可取回交易本金,並且完全賺得賣權的權利金與利息收入(因賣權無履約價值);但若標的價格小於履約價,則賣權權利金本利和交易本金,必須先償付標的資產價格下跌造成賣出賣權的損失後,剩餘款額項才還給投資人,投資人就會有本金的損失。
如下圖所示:只要到期的標的股價不下跌低於損益兩平點,投資人就不會面臨損失,但若股價高於損益兩平點,投資人可拿回本金及承擔風險後的權利金收入:
(二) 看空型的股權連結商品(Bear Note):
投資人持有固定收益證券和賣出標的資產的買權(call),持有到期而結算損益時,若標的資產價格低於履約價,投資人即可取回交易本金,也賺得買權的權利金與利息收入(因買權無履約價值);但若股價高於履約價,則買權權利金本利和交易本金,必須先償付標的資產價格上漲造成賣出買權的損失後,剩餘款額項才還給投資人,本金就會有損失。
所以只要到期標的股價未上漲超過損益兩平點,投資人就不會面臨損失,但若股價低於損益兩平點,投資人可拿回本金及承擔風險後的權利金報酬。
總而言之,股權連結型商品,收益雖然有機會優於一般債券,但較高收益可能伴隨著較高風險,此項商品的風險是一旦連結標的的方向判斷錯誤,非但沒有高收益,本金也有可能發生損失。此類連動債拆解後主要有「看多型」、「看空型」、「跨式型」、「勒式型」、「觸及生效型」、「上限型」、「變動參與型」、「高績效型」及「彩虹型」 等。有些是讓投資人可以限制或變動他們的風險與報酬,有些是追求高收益的。
在你決定要投資連動債之前,先搞懂它,好嗎?
2008年5月20日 星期二
[+/-] |
什麼是連動債? |
連動式債券(structered notes)是結合固定收益證券(如:債券)與衍生性商品(如:選擇權、期貨)而成的新金融商品(如果你看不懂以上名詞的義意,千萬別買連動債)。它的概念早在1850年代即已開始發展,以美國為例,當時Erie鐵路公司就已發行可轉換公司債(convertible bond)就是一種債券加上股票認購權證的連動式債券。
在1863年,時值南北戰爭的美國南方政府也曾發行一種20年期的棉花連動債券(Cotton-Indexed Bond),此債券的投資人有權利將此債券轉換成棉花,以現今的眼光來看,它就是一種債券與棉花選擇權的結合。
在1925年Irving Fisher's公司發行一種黃金連動債券(Gold-Indexed Bond),該債券持有到期而償還的本金是與黃金的價格連動,可視為債券加上遠期黃金契約的連動債。
固定收益證券部分提供投資本金的基本利息收益,而衍生性商品部分則運用槓桿(融資)效果,藉以提高預期收益或改變風險承受度的模式(以避險為目的)。連動債的成份中的固定收益證券有到期保本、固定配息與降低持有風險之功能,衍生性商品部分則可在控制風險下發揮降低成本及提高報酬的功能。
就是這個「連結」的結構特性,突顯出連動式債券與傳統債券不同之處。連動式債券持有期間要支付的利息、到期要償還的本金,都取決於連結標的資產的資產特性與未來價值。所以今日連動債市場所能廣見的產品呈現出包羅萬象、眼花瞭亂的生態,都是因為許多新穎特異的連結標的叢生之故,而這些連結標的就是包括了:債券、股票、指數、匯率、利率及選擇權衍生性金融商品。
結構型商品 = | 固定收益商品 + | 衍生性商品 |
|
|
|
以保本型連動債(Principal-Guaranteed Notes)為例,其即為「零息債券」與「選擇權」之組合,以類似債劵的型式發行,可做到100%保本或是特定比例的保本,投資報酬率則依「參與比率」大小決定。
連動債之發行機構可為公司企業、金融機構、政府單位、國際組織及機構投資者,發行期限可從二十八天至十年以上,目前主要多由金融機構發行,例如證券商及銀行。連動債商品的交易始於店頭市場,俟流通量及市場接納度提升後,才因市場需求增加而進行產品標準化,進而於集中市場交易。國外連動債商品市場已發展許久,目前除了一般店頭市場的交易方式外,集中交易及私募的方式亦相當盛行,將連動型商品上市交易的市場包括美國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CBOE)、美國證券交易所(AMEX)、香港交易所、澳洲交易所、倫敦交易所等。
連動債(結構型商品)的創新主要是受到金融市場的自由化與國際化,以及銀行服務業間日益增加的競爭壓力等因素的刺激影響而加速。因為連動債就是為了能有效地將發行人或持有人的風險重新分配移轉給市場上願意承擔此風險的投資人,提供投資人客製化的風險與報酬組合。透過連動債商品,投資人可將自己願意承擔的風險及對市場未來走勢的預測轉換成實質的投資報酬。例如,對未來利率走勢有某種看法的投資人,可藉由購買利率連結型連動債,將其對未來利率的預期客製成特殊型式的票券。例如,預期未來利率走勢將在某一區間徘徊的投資人,可購買區間型債券。預期長短天期利率差有特定型式變化的投資人,則可購買利差連動型債券。
2008年5月16日 星期五
[+/-] |
透視連動債》價格、流動性、匯率 都藏風險 |
【經濟日報╱記者 傅沁怡】 2008.05.16 03:58 am
在理財專員把連動債的好處講的天花亂墜之前,投資人應該先想想,所有的報酬跟風險都是相對的,在得到額外收益的同時,或多或少要承擔某種程度的風險。
如果有理專說,有連動債完全沒有風險,收益卻比定存高好幾倍,最可能的情況就是理專在騙你。投資人唯有認清連動債投資可能承受的風險,並逐項檢視,才能確實降低風險,選擇出適合自己的投資產品,確保個人權益。
首先要注意的是價格風險。不管投資股票、基金或是房地產,從交易完成的那一秒開始,投資人就會承受價格風險。從事當沖的投機客最了解,價格風險往往也正是獲利來源;連動債投資也是一樣,在交易日之後,連動債的連動標的和其他所有條件都會開始變化。有些變化對投資人有利,像是股票連動債連動的股票價格上漲; 有些變化對投資人不利,例如長天期利率連動債連動的利率升高。
基本上,股票價格計算較透明簡單,連動債價格計算則相對複雜,但不論投資股票或連動債,投資人承擔價格風險都是為了得到比無風險的定存更高的收益。
其次是流動性風險。只要投資牽涉到買賣,就會有流動性的問題。股票因為是在集中市場交易,流動性比較高,但每隔十年還是會出現一兩次無量下跌(即投資人賣不掉股票)的問題。由仲介撮合的房地產,流動性比股票更差了,因為流動性不只是指想賣卻賣不掉的狀況,同時也包括買賣價差和所需付出的交易相關費用。
一般而言,市場參與者愈多,可同時在集中市場交易的投資工具,流動性會較佳,股票或是指數期貨便是很好的例子。但是如果投資工具是量身訂做、很少人在交易,流動性自然會比較差。以連動債來說,參與單筆連動債的投資人通常不多,如果有人要提前贖回,投資銀行很難特別花時間把這一筆小金額的債券賣給其他人,因此會買回此債券、掛在自己的帳上,交易員報給投資人的買回價格也而不會太好。
此外,金融市場的任何交易都要承擔買賣價差,由於連動債背後的避險,牽涉到很多組連動標的買進賣出,這些交易部位在連動債到期前,都要持續進行動態避險,因此連動債賣方的維繫成本比較高,訂出的買賣價差也會比較大,即投資人提前賣出的價格會較不理想。
第三部分則是匯率風險。如果投資人原本的資產是新台幣,投資任何外幣計價的資產,都必須承受匯率風險。投資外幣計價的海外基金或外幣連動債時,匯率風險絕對是必要考量,然而匯率變動較難預估,因此只能用確定性較高的連動債利息來反推可容忍風險。
假設新台幣1年期定存利息是2%,有個長天期美元連動債第一年利息為8%,當這個連動債在第一年底被發行機構提前贖回時,投資人要檢視的是還原成新台幣後的總投資收益是多少。以這個例子來說,只要新台幣在這一年內,對美元升值幅度低於6%,調整匯率後的投資連動債收益仍高於1年期新台幣定存利率;要是新台幣對美元貶值,投資此連動債除了可收取較高的利息,還有匯兌利得可賺。
至於投資人對資產配置的美元資產比重如果早有定見,可把這筆投資視為美元資產,比較不必考量新台幣兌美元匯率風險。 (系列三)
【2008/05/16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2008年5月15日 星期四
[+/-] |
買連動債 認清收費陷阱 |
【經濟日報╱記者 呂郁青】 2008.05.15 02:59 am
最近常聽到條件式保本的連動債騙走民眾幾百萬元。到底條件式保本到底是保本還是不保本,連動債收費陷阱又有哪些?
依據金管會統計,去年國內共賣出2,800億元不保本連動債,以目前跌幅平均約七成計算,連動債投資人虧損金額可能已達1,800多億元。
連動債最近很黑,但其實前幾年連動債是很紅的商品,購買連動債的投資人前幾年大多數都賺錢,而且有不少人是半年內就拿走兩位數的報酬,並不輸給其他投資工具。
為什麼今年連動債由紅翻黑,主要是因為美國次貸風暴影響全球股市,連動債連結的商品虧損,連動債也跟著虧損,但投資人太晚才知道,或是買的時候誤以為是保本,虧損後才知道是「條件式保本」。
連動債依保本率分三種,「百分之百保本」、「部分保本」與「條件式保本」。
所謂「百分之百保本」是除了投資期間固定配息,到期後更會無條件百分之百將本金歸還給投資人。
要注意的時,100%保本是指持有到最後一天才保證100%保本。投資人中途若自行提前贖回,就不保證百分之百保本。
「部分保本」是指到期後只保證百分之多少的本金,如70% 保本;至於「條件式保本」則是只要不跌破下檔保護即保本;一旦跌破下檔保護,則完全不保本,有可能賠到本金全部變成零。
不少慘賠者都是這類條件式保本,但理專都強調保本兩個字,對下檔保護的條件,則都對投資人說「不可能跌到這種地步」,因此套死不少人。
連動債最讓人詬病的還有資訊不透明、收費太複雜。專家說,其實連動債一開始就會先收取一筆1%到3%的手續費,另外會再收取一筆「信託管理費」,銀行多半會從第二年才開始收,費率約在萬分之2,一直收到連動債到期。
另外,銀行還會向客戶收取一筆通路服務費,約為投資金額的1%到8%。
還有行政管理費,有些是以月收取,有的則是直接由淨值扣除,成為投資連動債的隱形成本。
【2008/05/15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 |
投資人被誤導的迷思?還是賭性堅強的迷信? |
識破迷思、智慧投資!
迷思1◎連結標的投資失利,也能100%保本
真實情況:到期保本,期間並不保本
不管保本率標榜100%還是95%,這種保本保證通常是「產品到期才算數」,假如投資人未到期便出場,不僅無法享有保本保證,可能要多付2~3%的違約金,若出場的時間點遇上連動標的淨值下滑,本金可能損失更高。
迷思2◎是外幣保本,還是台幣保本
真實情況:投資原幣保本,非台幣保本;即使保本,扣除投資成本後,可能還是虧錢
連動債多是以外幣投資計價,所提供的保本保障也是投資原幣保本,非台幣保本。因此,當產品到期面臨贖回之際,若遇到台幣相對升值,則會侵蝕獲利,本金就有可能縮水。除非台幣貶值,才能賺取部分匯差,擴大獲利。
另外,在結算投資的損益時,此類商品的投資成本(手續費1~1.5%+信託管理費每年約0.2%)也要合併計算。若將到期的保證收益扣除這兩項成本,才是真正獲利。萬一投資失利,即使保住本金,但扣除投資成本後,還是虧錢。
迷思3◎產品年期雖長,但獲利到達一定比例,即可提早出場
真實情況:產品連結的一籃子股票可能表現不佳,根本無法提前出場
最近壽險公司大熱賣的連結一籃子股票的高配息連動債,標榜每半年配息8~9%,或首年配息16~18%,雖然產品年期為10年,但因獲利公式設定只要累積配息超過20%,即可提前出場,吸引了不少投資人申購。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一旦這類產品如果在2、3年內達不到提前出場的報酬率,這筆資金肯定就要「鎖10年」,才能拿回當初宣稱的配息和投資老本。
迷思4◎投資一籃子股票,股票越多,越能分散風險
真實情況:股票越多,獲利可能越少
很多投資人以為連結的「股票標的」愈多,就能分散風險,其實並不然。連結「一籃子股票」連動債的獲利公式,多是以「股價表現最差」的那檔股票的損益來計算,因此發行機構選股組合中是不是檔檔強棒就很重要。如果是連動太多支股票,表現最差得出的結果可能是「零」,投資人只能拿到最低保障收益。
因此,連動的股票支數最好不要超過20支,除非股市大漲,否則你可能拿不到投資收益。且個股的選擇最好分散在不同產業,以降低下跌風險。更保險的做法是請銷售通路拿出這些個股近期的股價表現,再判斷值不值得投資。
迷思5◎連動債的報酬率一定比定存佳
真實情況:一旦利率超過2%,連動債可能無利可圖
以目前利率逐漸上揚的趨勢來看,雖然連動債券保本保息,不過若運氣不好,一直達不到提前贖回的要求,若以六年保本保息獲利12%的產品來換算,年獲利率約只有2%,若未來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高於2%,對投資人來說,等於獲利比定存還差。
迷思6◎免收手續費,可以省下投資成本
真實情況:降低參與率,讓可拿到的收益變少
有些銷售通路為了吸引投資人,標榜「免收手續費」,卻在產品的參與率上動手腳,讓民眾以為省下手續費,卻不知道投資收益也跟著縮水。例如原來發行機構推出參與率100%的連動債,但銷售通路為了以免手續費來吸引客戶,便更改產品契約,將參與率降為60%,雖然投資人省下了手續費,但實則累計收益率也要跟著打六折。
迷思7◎倒流測試結果正報酬,代表產品一定賺錢
真實情況:過去歷史經驗不代表未來績效,到期後可能不賺反賠
如果你在產品說明書上看到過去的倒流測試,表示過去五年或十年的利率或股市表現,套用在這檔產品上是絕對的正報酬,且獲利驚人的話,先別衝動購買。普羅財經專案行銷部經理王馨翎表示,倒流測試只是模擬報酬,而非絕對報酬的保證。尤其是若為十年期產品,但倒流測試卻只抓了五年的歷史表現,或只抓過去某一個十年間的表現,那可能更不客觀。
迷思8◎高配息代表高報酬
真實情況:配息幣別可能非主要貨幣
如果你看到兩支連動債產品結構很像,例如年期相同、連結標的類似、配息公式相近,但產品配息率卻很懸殊時,便要仔細比較配息與投資的「幣別」了。屬於高配息的產品可能也是因為採取高利率的外幣投資,例如澳幣、鈕幣等,此時,投資人應該評估此類雜幣是否在整體資產中的配置比重,不應顧此失彼。
迷思9◎即使投資失利,也可換回績優股
真實情況:到期時,績優股股價也是縮水許多
ELN(equity link note 股票連結型)是風險較大,但相對獲利空間也大的產品,適合積極型投資人。通常可連結國內外單一個股,或者三到五檔股票,主要產品訴求並非保本,而是投資天期較短,約三個月到半年,卻可提供利率誘人的「預期配息」,當然也不保證拿得到。
獲利空間愈大,代表風險係數愈高,此類產品最大風險就是當個股股價大幅下挫,投資本金可能被迫轉換為股票。雖然這些連結的個股多是市場中的績優生,但是到期時拿回股票的淨值,可能也比進場時下滑好幾成,如果選擇賣出,等於是認賠出場。
迷思10◎看好股市時,投資連結股票的連動債;看壞利率時,投資逆浮動利率連動債
真實情況:連專家也看不準何時投資什麼產品最賺
連動債的連結標的很多,可以是利率、股票,或是指數等,且同一種連結標的產品又可衍生出許多不同的結構與條件設定。市場在變,連動債產品的結構也會隨時調整,因此並沒有哪一種時點投資哪一種連動債最賺的保證說法。
以目前市場的連動債產品來看,主流產品多為強調高配息的長天期產品,年期約在六年以上,這也等於是投資人的時間成本。然而,連動債商品只是眾多投資商品的其中一項,建議你還是回歸到資產配置的大原則,選擇一個在可承受風險範圍內、報酬率愈大的產品,而不應把大部分的閒置資金重押在這項商品上,以分散風險。
【摘錄自SMART 智富月刊 74期】
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 |
好文連結-買了賠錢連動債,怎麼辦? |
買了賠錢連動債,怎麼辦?
李雪雯小姐文中不厭其煩地提醒一般大眾:面對不管是來自於銀行、券商或保險公司業務員的銷售話術,並且「有一點心動」想要購買時,一定要牢記以下的重點:
一、如果你是「只想穩穩守住固定利息的定存族」,那想都不要想。
二、如果你是「中途會用到錢」的人,千萬不要碰。
三、如果你是「只用台幣,不會用到外幣」的人,絕對不要買。
四、買前一定要看「收益模擬試算表」。
五、要求業務員依自己認知的情況,在文件上註明字義清楚的重點,並且簽名負責。
[+/-] |
國泰世華-3年期美元「羅氏農產品指數」連動債 |
2006/05月份,國泰世華發行羅氏農產品指數連動債。這個厲害,沾了吉姆-羅傑斯投資大師的光采,也搭上原物料價格起漲的行情,真的是很能獲取投資人的注意。
DM上開宗明義就昭告:
以保守型投資人為佳(內心的聲音:那就是我阿…我都不敢玩股票…,但是怕被別人笑)、
投資年限只要三年(內心的聲音:嘿,不需要5年以上也…)、
參與率75%(內心的聲音:對,不需要將全部資金投入風險中,比例不錯…)、
100%保本(內心的聲音:哈,這個讚,不會賠錢的啦…)、
荷蘭銀行發行(沒去過荷蘭,就當買個保值的紀念品也行…)、
最低投資額1萬美金(內心的聲音:嗯,和家人湊個私房錢共同投資新趨勢,是個明智的抉擇!)。
相信有許多人是認同老羅的眼光與看法,但是苦無適當的投資標的來呼應追隨老羅,所以評估DM上的說明後再加上理專小姐的鼓勵,就投資了這檔連動債。
一晃眼,2年過去了,全球股市從牛氣衝天的行情反轉直下成了熊熊危機、人人自危。反倒是全球缺糧、物價飛漲,農產品真的漲翻天了,高盛農產品指數從240點漲到400點,漲幅66%;
羅傑斯農產品指數從1050點漲到1400點,漲幅也有33%。
老羅真不是蓋的,看的很準。但是…,這支連動債的最新報價卻只有進場價的98%左右。為何如此?老羅很紅,但是透過連動債投資在這支基金的話,你有可能因為債券的設計條件讓你實質受惠的比例無法與連結的指數成正比:
1、配息陷阱:首年固定配息7%, 但是持有到期之後,期末支付的公式又把7%扣除。像不像是拿你的本金先貼給你?同時也降低了實際參與率?
2、公式陷阱:情境分析中的計算基礎為A1, A2, A3,皆是算術平均數,此產品持有3年,共有12個評價日,若是持有期間,市場波動劇烈造成某幾次的評價日價格大幅下滑,那A1,A2,A3都要把再次這些造成價格下滑的評價日納入,拖累了到期收益的價格。
明明就是正確的投資趨勢,卻讓資金掉入這項無法自設停利滿足出場或是停損出場另尋投資目標的連動債,你覺的如何呢?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加上利息與現值,似乎還是稍稍小賺一點,也許比市面上許多大賠50%以上的頭版連動債強吧。
在你決定要投資連動債之前,先搞懂它,好嗎?
[+/-] |
買連動債 別扔掉DM |
【經濟日報╱記者呂郁青/台北報導】 2008.05.14 04:56 am
投資人誤信理專的推薦,買了不保本連動債,賠了錢,要怎麼跟銀行談判?專家說,盡可能找出所有書面文件,包括理專當初說明時手寫的紙條、契約或是廣告文宣,找出理專是否誇大其詞,或是只談獲利避談風險,都有利爭取賠償。
最近銀行爆出許多連動債的糾紛,有些民眾在搞不清楚的狀況下買了不適合的連動債,而且已虧損了四、五成,才接到理專通知,讓民眾相當生氣。
若當初有錄音、錄影,或是保留下來理專推銷時的文件,就是很有利的證據。銀行局官員建議,在購買任何商品時,要記得保留當時的契約、DM、說明書等文件,若未來有糾紛,才能做為呈堂證據。
銀行業者表示,客戶購買商品回家,尤其是超過一定金額的投資,一定要逐項把產品文件看清楚,只要是看不懂,就要趕快打電話問銀行。
尤其是連動債,因為每一檔募集時間約兩周到一個月,只要民眾覺得不妥不想買,跟銀行反應,就可以跟銀行撤回契約,銀行大多數都會同意,千萬不要買自己不懂的商品。
銀行局官員也提醒,「法律不能保障讓權利睡著的人。」如果理專當初在銷售時,請客戶看看風險告知書,客戶自己不看就簽名,事後卻指責說理專沒說清楚風險,這是客戶自己放棄「瞭解風險的權利」,不能怪別人。
萬一投資人當初已經在風險告知書上簽名,理專也沒有在文件上動手腳,投資人若要舉證說「理專沒有說清楚風險」,可能有困難。此時,要銀行賠償損失可就難了。
若是理專有銷售上的疏失,投資人除了向銀行申訴外,也可以找金管會銀行局、消金會或是媒體與律師。有銀行私下透露,如果客戶是透過媒體、律師、政府機關、消基會等單位來申訴,且要求賠償的金額超過100萬元以上,銀行內部列為較高等級,必須報到總行處理,這種案子通常會比較受到重視,列為重點處理。
[+/-] |
外幣保本連動債該怎麼選?by 【Smart智富月刊】 |
外幣保本連動債該怎麼選? -- 認同連結標的、選擇適合年期,才能攻守有據 ◎2006/9/8 上午 11:32:00 Smart智富月刊 「王小姐,最近我們銀行推出一個4年期的連動式債券,是季配息,年報酬率可達7%」「如果覺得時間太長,也有2年期的商品可選,最近就會展開募集,年報酬率也有7%,你要不要考慮一下呢?」……每個星期王小姐幾乎都會收到不同銀行推出新商品的訊息,與銀行台幣定存2%的固定收益相較,這些連動式債券的報酬率,聽起來都相當誘人,並且多數強調「保本」,這讓王小姐心動、卻又不知該不該行動?你面臨的情況是不是與王小姐類似?看到銀行端推出的眾多連動債商品,卻經常不知該怎麼抉擇,特別是這類商品的募集時間都很短,幾乎要在1、2個星期就決定投資與否,而且最低申購金額不低,1萬美元是基本門檻。
買連動債注意4大資訊果真想要行動,那麼當拿到一張A4大小的簡單DM時,要如何從中找尋最有用的資訊?又該怎麼做判斷?
〈必看資訊1〉投資年期有多長?過去投資人買連動式債券最常發生的糾紛,就是提前贖回而發生虧損,投資人不明白為什麼當初講好保本的商品,卻出現損失?注意!強調保本的連動式債券,確實保本,不過保本有一個「但書」——那就是「期末」100%保本,也就是說投資人如果提前解約,就無法保本了。為了避免同樣的糾紛再度出現,現在銀行理財專員在銷售這類商品時,都會先提示商品的投資年限,DM上也一定會列出「投資期間」或是「到期日期」。
投資人要做的則是,評估資金未來可能動用的情況,假設未來1年都不會使用到這筆錢,買1年期商品沒有問題,超過1年就不適合了。
〈必看資訊2〉連結標的有哪些?連動式債券是兩種產品的組合:「零息債券」+「選擇權」,零息債券的功能在保障本金,至於選擇權的功能則在創造更多收益。認識了該產品的特色後,就可以知道連動式債券會不會「創造」高收益,關鍵就在選擇權。匯豐銀行個人金融處資深副總裁楊偉凱解釋,選擇權的種類,可能是利率、匯率、指數、股票、商品、期貨等,只要看對趨勢,選擇權就具有「以小搏大」的效果。
因此,認不認同該選擇權的未來走向,是決定要不要買此檔連動債的重點。舉例來說,連結標的為日經225指數、香港恆生指數,如果認同未來這兩個市場的指數都會揚升,選擇權有機會創造高收益,買這檔連動債商品就有利可圖。所以投資人對市場趨勢要有一定的想法,當然投資未來都具有不確定性,就連有龐大研究團隊的發行機構,都不一定看得準,因此楊偉凱強調,投資人不需要硬去判斷未來市場是漲或跌,但至少要「認同」發行機構的看法。
〈必看資訊3〉情境分析,最好、最壞情況各為何?一般來說,從一張簡單的DM中,只能看到「目標年配息」,或者倒流測試(以過去歷史資料為依據,模擬可得的報酬率)結果。不論是哪一種,絕大多數都是列示最佳狀況,或一般情況,但是最壞的情況,多半不會在DM中透露。由於未來不可測,所以投資人買連動債除了要知道「目標報酬」這類預期最好的情況外,更要設想最壞的情況。對於期末100%保本的商品,最壞的情況就是只拿回本金,沒有任何利息;
對於非100%保本商品,則要清楚保本率是90%、還是80%,如果保本率是80%,最壞情況就是只能拿回8成的本金。不清楚的,直接問銀行理專,讓銀行理專告知買這檔連動式債券商品的最壞情形,也可以從中測試理專的專業與誠信。如果連最差的情況都能接受,那就可以考慮投資了。
另外,連動債是海外所得,雖有免稅的好處,但是免不了要承受匯率風險,100%保本,保的是外幣的本,換算回台幣,有可能賺到匯差、也有可能是損失,這一點也應該納入最壞情況做考量。
〈必看資訊4〉發行機構是不是國際知名銀行?投資連動式債券的資金,並不在中央存保的保障範圍,所以發行機構如果出問題,投資人可能血本無歸。通常這類商品都是由國外金融機構保證或發行,國內銀行只是募集單位,也因此發行機構(或稱保證機構)是不是夠穩當、具有高評等,關係著投資人的血汗錢。不過,一般在國內銀行看到的商品,發行機構的評等都比負責募集的國內銀行評等來得高,這點倒是不用太擔心。但仍要提醒投資人,不要忽略了這項資訊。
保守屬性 買100%保本商品目前在銀行端,熱「銷」商品非基金莫屬,但熱「推」商品就算是連動債了。每周、每月都可看到不同連結標的的商品上架,而隨著市場的變化,主流商品也會跟著調整。例如2、3年前大環境不佳,保本、保息商品居多,但這兩年因為投資氣氛轉好,保息反而沒有這麼受歡迎,因為選擇權獲益的機會大增,國泰世華銀行信託部經理張齊家就觀察到,這兩年相關產品的報酬率幾乎都遠超過定存。事實上,連動債的特性介於股票與債券之間,強調保本、保息商品的報酬率,會與投資債券很類似。目前最流行的100%保本商品,一般可看到7%的報酬率,但是也有可能只在期末拿回本金。
至於非保本型商品的起伏就比較大了,有傷本的可能性,也有大賺10%的機會。該怎麼選擇?就看你是保守、穩健、還是積極型投資人了。
2008年5月3日 星期六
[+/-] |
透視連動債》摸熟債券 避開投資風險 |
【經濟日報╱記者 傅沁怡】
低利率、高通膨的環境,讓收益率高於存款、債券等固定收益商品的連動債,成為這幾年國人常用的投資工具。有趣的是,在國外,投資人通常先投資一般債券,之後才會投資連動債;在台灣,由於連動債具高票面利息的誘因,大部分投資人直接跳過一般債券投資,直接投資連動債。要解讀連動債,第一步是要認識債券。
一般投資人對於股票投資比較熟悉,對債券投資則較陌生。主要原因是一般債券交易金額較大,參與者多是機構法人而非小額投資人,小額投資人通常僅能經由債券型基金,投資台灣債券、新興市場債券,或是高收益債券(即俗稱的垃圾債券)。
其實投資債券的邏輯很簡單,假設張三缺錢,跟李四借了新台幣100萬元,雙方講好借錢的期限是五年,每年利息10%,一年付息一次,到期再一次償還本金。張三根據這個條件,寫了一張借據給李四,這張借據其實就是一張債券。 但應用在投資面,上述借據(債券)每年10%高利的美麗外表下,其實隱藏了很多風險。
第一個部分是信用風險。債券的發行機構,好比是上述借錢的張三,但市場上的發行機構可能是政府、一般企業或金融機構,也就是交易中的借款人。舉例來說,當投資人購買國泰金控發行的債券,投資人所承擔的就是國泰金的信用風險,也就是債券到期時,國泰金是不是還得出錢的風險。
就像張三和台塑董事長王永慶的財力、信用不同,借錢給兩人的風險也會不同,因此借錢的利息會因而產生差異。一般來說,政府公債被認為是最不可能倒帳的債券,如果目前5年期公債利率是2.25%,而張三借錢的利息是10%,中間7.25個百分點的利率差距,就叫做風險貼水(risk premium),借款風險愈高,風險貼水也會愈高。
第二部分則是流動性風險。債券發行量會影響債券的流動性,舉例來說,如果一筆債券的發行量為3億美元,且每個投資人投資金額為1,000萬美元,那麼一共就有300個投資人交易此債券。由於債券買賣不像股票有集中市場交易,投資人愈多,代表有比較多人買賣此債券,並非由少數人控制價格,交易價格會因而較合理。
債券承銷商通常要扮演造市者(market maker)來提供雙向(買價與賣價)報價。以流動性最佳的美國政府公債為例,買賣價差約為0.015至0.03個百分點,但一般公司債或連動債的買賣價差可能達0.5個百分點,甚至2個百分點以上。
最後是價格風險。債券投資者如果預期自己會在債券到期之前,便賣出債券變現,必須承受價格風險。其中投資等級債券(信用評等BBB-以上的債券)因為風險貼水波動較小,價格風險相對較低;高收益債券或新興市場債券因風險貼水波動較大,價格風險也相對較高。但是,承擔較高價格風險的同時,投資人也可以享受較高的收益。(系列一)
【2008/05/02 經濟日報】